隐士归隐的典故
隐士归隐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许多故事和传说,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陶渊明的故事。

陶渊明(约365-427年),字元亮,号五柳先生,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、诗人。他因不满官场的腐败和虚伪,选择了归隐山林,过上了隐士的生活。
以下是关于陶渊明归隐的典故:
1. **不为五斗米折腰**: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,但由于不满官场的黑暗,他拒绝了上级的加薪,宁愿不要那五斗米的俸禄,也不愿继续在官场中混日子。这个故事后来成为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坚守原则,不屈服于权势。
2. **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**:这是陶渊明《饮酒》诗中的一句,描绘了他隐居后的闲适生活。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,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。
3. **归园田居**:陶渊明在辞官后,回到自己的家乡,过上了田园生活。他在《归园田居》一文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归隐后的生活情景,表达了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。
4. **五柳先生**: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,五柳指的是他居住的地方有一棵柳树,他以此自喻,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、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。
陶渊明的归隐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,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隐士归隐的典故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追求自然、超脱世俗的一种象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