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汕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
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,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。清明节在潮汕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风俗习惯。以下是潮汕清明节的一些来历和风俗:

### 来历
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,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,时间在每年的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,根据农历是清明节前一天。清明节起源于周代,最初是寒食节的延续,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。后来,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,成为纪念祖先、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。
### 风俗
1. **扫墓祭祖**:潮汕人非常重视清明节祭祖活动,家家户户都会在清明节前后扫墓,祭拜祖先。扫墓时,人们会携带鲜花、纸钱、食物等祭品,向祖先表达敬意和怀念。
2. **踏青**:清明节期间,人们会到郊外踏青,欣赏春天的美景。潮汕地区的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期间到山野间游玩,欣赏春天的自然风光。
3. **做青团**:青团是潮汕地区清明节的传统食品,是用糯米粉和艾草汁混合制成的。青团色泽碧绿,口感软糯,是清明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。
4. **插柳**:在清明节期间,潮汕地区的人们会在门前插柳枝,寓意着驱邪避灾,祈求平安。
5. **放风筝**:清明节放风筝是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,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带走一年的霉运,带来好运。
6. **祭祀海神**:潮汕地区靠近海边,因此除了祭祖,还会在清明节期间祭祀海神,祈求海洋的平安和丰收。
7. **禁火**:在清明节期间,潮汕地区有禁火的习俗,以示对祖先的尊重。
潮汕地区的清明节风俗丰富多彩,体现了潮汕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。